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logo
从《风中少林》到《唐宫夜宴》——探寻郑州歌舞剧院精品频出的“密钥”
来源:||郑州日报||记者 张子明 成燕 秦华  时间:2021-02-22 14:55

上线播出10天,视频超20亿播放量;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这个牛年春节,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古典舞《唐宫夜宴》“牛气冲天”,在河南春晚惊艳亮相后,随即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目光,掀起席卷全国的“现象级”关注热潮。为什么是郑州歌舞剧院创造了“奇迹”?为什么是郑州诞生了《唐宫夜宴》?

当悠扬的音乐声响起,一群少女莲步轻移,秀逸舞动,婀娜定格……昨日,当记者走进郑州歌舞剧院排练厅,看到凭《唐宫夜宴》“出圈”的“唐宫小姐姐”正在为河南元宵节晚会紧张排练。作为该剧院的骨干力量,她们有的从《风中少林》的“郑州功夫”中走来,有的从《水月洛神》的唯美画卷中走来,还有的从《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中走来——十几年来,根植厚重的中原文化,郑州歌舞剧院在“天地之中”的文化幕布上,用“舞蹈”+“中原文化”的创新探索,走出“地方院团、国家水准”的蓬勃发展之路。

火爆“出圈”:《唐宫夜宴》惊艳全国

“脸部表情要注意配合肢体语言,尽量丰富表现出唐朝少女的娇憨可爱……”这几天,在郑州歌舞剧院排练厅,14位青年演员一直在认真排练《唐宫夜宴》。不同于屏幕上的“圆润”,生活中的她们个个纤瘦,神态动作间却是一样的娇憨可爱。在河南春晚舞台上,《唐宫夜宴》运用5G与AR现代技术,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

“《唐宫夜宴》是我心中的最佳节目”“惊艳!被中原文化圈粉了”……《唐宫夜宴》近日持续“霸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集体点赞。

她的爆红绝非偶然。据该院舞蹈编导陈琳介绍,早在2017年,她便萌生用唯美古典舞展现厚重中原文化的想法,在寻找素材过程中,她被河南博物院一组绘彩陶伎乐女俑吸引了。“假如让她们活起来,会给今天的人们讲述什么故事?”历时两年的创意酝酿和一年半的排练打磨,《唐宫夜宴》于去年10月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现场首演。这些“活起来”的唐俑们腮帮鼓鼓、“斜红”妆容、憨态可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风姿。 

“唐三彩是唐代最有名的文化符号,《唐宫夜宴》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分析说,郑州巩义是唐代三彩制作的重镇,在历史上极度辉煌。郑州歌舞剧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开发,让摆放在博物馆里的唐三彩得以“活化”,真正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唐宫夜宴》爆红后,郑州歌舞剧院接到不少电视台邀演。“我们正在酝酿能否把7分钟的《唐宫夜宴》延长成三四十分钟的小舞剧,为全国观众奉献更加丰富的故事。”该剧院副院长娄冰冰说。

厚积薄发:不断创作时代精品

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透过《唐宫夜宴》动人的韵律,我们听到了郑州文化繁荣发展的铿锵步履。

近年来,为弘扬黄河文化,郑州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大力扶持文艺创作,推出一大批“踏石留印”的文艺精品。郑州歌舞剧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依托丰厚的中原文化不断打造精品舞蹈。从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报国》,再到舞蹈《唐宫夜宴》,一个个光辉的坐标,为郑州通往歌舞艺术繁荣的道路计时读秒。

“河南文化灿烂,郑州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告诉记者,该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优势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依托厚重的中原文化打造精品舞蹈,一路铿锵前行。

晨钟暮鼓,禅音悠悠,舞武相融,风随舞动。依托名扬天下的郑州少林文化资源,2004年,该院创排了河南省文艺史上首部舞剧《风中少林》,“少林武术”和舞蹈创新结合,展开一幅活色生香的中原画卷,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开山之作,这部充满郑州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连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等多个大奖,演出场场爆满,风靡海内外。

“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2010年,以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和中原洛神传说为依托,该院再次创排舞剧《水月洛神》,跨越千年的唯美爱恋打动无数观众。

向史而新,永葆初心,传递浩然正气。该院2018年创排的舞剧《精忠报国》,动情演绎民族英雄岳飞的高尚民族气节,激励当代中国人发扬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而今年新春火爆全网的《唐宫夜宴》则通过巧妙的创意,让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真正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

昨日,记者在该剧院荣誉室看到,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已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全部收入囊中。该院编导团队独立创作的舞蹈作品《从军行》《花挑情》《看戏去》《初莲》《唐宫夜宴》也获奖颇丰。目前,该剧院创作表演的舞蹈作品共获国际奖项1个、国家级奖项19个、省级奖项38个。

在《风中少林》等三部舞剧创作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副主席山翀,著名导演张弋、刘小荷、佟睿睿、杨笑阳,著名作曲家唐建平、郭思达、印青都与郑州歌舞剧院有过成功合作,精心指导了舞剧的创作生产。与此同时,还为郑州歌舞剧院培养出曾鹏飞、易星艳、盖峥等青年舞蹈家和娄冰冰、陈琳、王彭、胡筱西、罗旋、晁枫、原娜等青年编导。

在省文旅厅组团下,该剧院先后赴波兰、俄罗斯、美国等4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树立了郑州形象,传播了河南文化。

从“开山之作”《风中少林》立足本土少林文化,到《水月洛神》放眼中原,再到《精忠报国》书写家国情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郑州歌舞剧院,目光愈加长远,艺术视野更为开阔,凭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迈向“地方院团、国家水准”新高度,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绽放出夺目异彩。

创新发展:生动讲好“中国故事”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黄河文化厚重而多彩,下一步,我们剧院将不断创新思路,继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努力讲好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故事。”牛年新春,站在新起点,孙书杰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未来,郑州将以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为引领,统揽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功夫文化等重大文化板块,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加快推进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作为郑州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冯双白深有感触地说,河南历史文化华彩厚重,蕴藏了无数值得书写的故事,而地处大河之南、天地之中的郑州,更是书写了黄河文化最为绚烂的篇章,希望郑州市能继续深入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创作出更多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如何让摆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怎样让文艺作品与群众真正实现共鸣?郑州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通过科技为文化赋能,不断满足人们的新期待。”谈起郑州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闫铁成提出建议。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独树一帜。站在古都郑州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汲取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奋斗积累的文明养分,郑州将持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凝聚磅礴之力,在广阔的舞台上向世界生动演绎中原文化,更加出彩地讲好“中国故事”。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