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logo
微纪录片:小制作亦有大作为
来源:广电总局  时间:2015-02-25 00:00

微纪录片的出现已有几年时间,多以商业题材、社会题材、公益题材为主,随着南京广播电视台《城殇》的推出,“微”纪录打开了承载厚重历史题材的先河。

1月24日,一场围绕《城殇》畅谈微纪录片创作与运营模式的研讨会在京举办。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承办。“在新媒体时代,微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广电媒体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丰富内容传播形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会上如此表示。

《城殇》共30集,每集3分30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人类劫难。这部微纪录片在电视与网络上同步推出后,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转播,仅半个月时间,腾讯视频点击量就达到1052万次。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分析《城殇》时认为,这部作品不但是一次创新更是一个创举。《城殇》的主创人员敢于尝试用“微”手法阐述沉重宏大的历史题材,敢于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大的取舍,可以说显示出了微纪录片在新业态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吕志胜认为,《城殇》借助微纪录片的手法为广大受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以及各界学者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更以新的载体向中国、日本年青一代提供了真实的史料和认识历史的窗口。“《城殇》的推出,意味着微纪录片进入了用几分钟时间拍大题材的试验阶段。”中央电视台导演、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曾田如此表示。

谈及《城殇》的制作尝试与探索时,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高顺青认为,《城殇》改变了传统历史文献片的表述方式,其所产生的反响超出了预期。“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与新媒体融合的创作信心,用更加适合当下受众口味的方式进行传播。”高顺青还提到,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创作大型纪录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有时回报也是未知的,这对于城市台目前的经营状况而言无疑是一种压力。但《城殇》的探索让人们看到,在互联网思维下,小投入制作的效果、影响力是不输给大投入制作的,这也进一步开阔了地方台的制作思路,丰富了地方台的制作理念。

《城殇》这部微纪录片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认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也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各领域、各媒体之间的融合。当前,在推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新闻出版广电全行业都在尝试融合的路径,但还鲜有成功案例。《城殇》之所以会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其在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结合方面的创新尝试,为且行且探索中的媒体融合提供了范本。

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微纪录片在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所说,“微”得很好,但还“微”得不够。与会专家的建议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微纪录片在形式上符合了新媒体传播的特色,但语态还是传统纪录片的,不是新媒体的;微纪录片互动性还不够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互联网思维;微纪录片在宣传推广以及营销策略上还不太到位等。尽管如此,与会者一致认为,相关机构更多利用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制作故事性更强、可看性更强,更容易传播的微纪录片,无疑会为受众带来更多好的内容作品,也会带来更多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新模式。

“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这一定是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5年1月26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