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logo
龙腾盛世福满新密欢庆元宵乐赏非遗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2-27 10:46

最暖万家灯火处,最喜人间喧闹时。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着力营造新春佳节日氛围,集中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市民节日文化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带动文旅产业,扩大新密对外美誉度,活跃经济发展。按照新密市市委市政府要求,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新密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2024新密元宵节民俗演出活动。

224-25日(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六),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在青屏大街文峰路至开阳路段进行集中展示展演。

唢呐一响,燃爆全场。一提起杨树冲的“响器”,可谓是家喻户晓。传承人李喜增在活动现场表演吹唢呐的同时,又把祖传下来的唢呐特技(用鼻子单,双,吹唢呐,顶碗吹,潄獠牙,笑吹,魔术等)整理加工表演。“百鸟朝凤”“云里游”“祝福”“抬花轿”“朝阳沟”等演出,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说书戏是民间艺术的草根文化,原为农民农闲之余自乐所用。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垛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传承人黄增梅老师巧舌如簧,把听众的心同书中人物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一起,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推进情节的发展,使听众乐时忍俊不禁,悲处唏嘘不已,真正达到“听书的掉泪—替古人担忧”的忘我境界。

一首少儿演唱的戏曲《抬花轿》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原来是新密市豫剧豫西调传承人蔡香芬带领她的学生们精彩献唱。新密市被誉为“豫剧之乡”,打虎亭汉墓彩色壁画《百戏图》、明代洪山庙戏曲壁画、城隍庙古戏楼等,是“戏乡”“戏窝”的见证,豫剧对于新密来说像是一本古老而又韵味的艺术古籍。

伏羲女娲传说传承人王执仲带领学员们以戏曲演出的形式为现场观众讲述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新密市伏羲山因伏羲部族长期定居活动而得名,民间自古流传着伏羲女娲的传说,如女娲补天、造人,伏羲画卦、兴庖厨、制嫁娶,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繁衍人类、创造文明等。其传说所反映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心系民生的精神,已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统民间抬花轿娶亲婚礼现场,媒婆的搞笑表演让现场观众停足观看。原来是非遗项目溱洧婚俗传承人陈晓东老师带领河南一家人喜礼文化团队及中原第一媒婆精彩演绎媒婆中式花轿迎亲、抬花轿娶亲的场景。溱洧婚俗源起于八千年前的伏羲女娲制嫁娶,至周代形成“六礼”之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流传至今,完整保留了汉民族的婚俗礼仪,仪式庄重、热闹,通过提亲、换庚帖、合八字、看“好”、迎娶、朝祖、拜天地、入洞房、闹房、上坟、认亲、回门等环节,完成整个婚礼过程。

舞狮子是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佳节集会、庆典、祭拜等多以舞狮来助兴,新密市范村昌平舞狮社已有百余年历史,薪火相传,表演技艺精湛。四面牛皮大鼓,震天动地,八面大锣,响彻云霄。六对钹镲、铿锵有力,锣杆上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寒光闪闪的关公宝刀虎虎生风,梢子棍、三股杈嗖嗖作响,双刀翻飞,银蛇绕身。红缨银枪,穿肠剥肚,绣球高飞,神采飞扬。拔地而起的狮子架夺人魂魄,“云里摩”“一炷香”惊人咋舌。板凳架“虎扑跳涧”揪心凝肺。加之鼓乐、铁铳、鞭炮轰鸣,场面壮观,现场观众更是掌声雷动。

新密传统民间社火(开旸舞狮)热闹开场,现场人山人海。舞者将高超的舞狮功底发挥的淋漓尽致,舞动起来惟妙惟肖,踏着鼓点乐声,摇头摆尾,威风凛凛,其表演洒脱大方,稳重细腻,其动作时而顽皮诙谐,时而刚劲粗犷,表现了狮子威武勇猛的气质和矫健灵活的神态。

活动现场除了热闹非凡的非遗动态项目展演,还有玉雕(密玉俏色雕刻)、吕氏膏药、赵寨烧鸡制作技艺、瑞丰长糕点制作技艺、剪纸、新密针线活、皇百界米醋传统酿造技艺、艾草种植培育技艺(密岐大艾)、窑沟窑陶瓷烧制技艺、敬慎堂老城红琴豌豆糕、虎牌牛肉制作技艺(虎家牛肉)、虎牌牛肉制作技艺(虎记老牌子)、葫芦烙刻、五里店豌豆糕制作技艺、五仁辣椒酱制作技艺、艾草手打绒技艺、荷叶饼制作技艺等静态项目现场展示,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接触非遗。

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元宵节非遗展,活动丰富多彩,亮点繁多,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让广大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