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logo
推介丨西泠群英:马衡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1-20 09:22




马衡(第二任社长)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鍴庐、凡将斋。浙江鄞县人,居北京。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著有《金石学概要》、《中国铜器时代戈戟之研究》、《新嘉量考释》、《石鼓为秦刻石稿》、《汉石经集存》、《中国书籍制度之研究》、《凡将斋金石丛稿》等,印作编有《凡将斋印谱》、《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等。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主旨的西泠印社,是一个蜚声海内外的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社长一职,举足轻重,备受社会各界瞩目。自1927年缶翁谢世后,掌门人一度虚席以待。抗日战争的爆发,按惯例每十周年举办的社庆活动也被迫中止,直到1947年重阳节,印社补行了一次重要的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公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为社长。

马衡一生锐志于金石学、考古学研究,在石鼓文、度量衡、汉魏石经等方面多有建树,并注重科学实地考察和田野考古发掘,对乾嘉以来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的转型过渡,有着承前启后之功。基于马衡在金石考古学术领域的崇高威望与杰出贡献,又是浙江籍的西泠早期社员,擅长书法篆刻,并身居国家级博物院要职,推举他出任西泠印社新掌门,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拥戴。这也是继缶翁之后,社长人选从原先侧重金石书画创作,向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拓展,对提升印社的学术地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遥领社职”的马衡也是一位出色的篆刻家与印学理论家,不仅出版了《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等个人印谱,还发表有《谈刻印》一文。在该文中,马衡言近旨远,直抒己见,除阐述有关玺印的名称、形制、钮式、文字、材质等印学专业知识外,也针对同期一些“不知六书为何物”、印文多谬误、刻印徒逞刀法、“剑拔弩张、狰狞可怖、毫无美感可言”却沾沾自喜的印人进行尖锐批评。马衡刻印强调“重在印文”,他对成为一个合格的印人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称:“刻印家不但古印应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对以往将篆刻家混称金石家的说法,作了科学的界定。此外对古籍与书画上的收藏印,马衡又称:“尤不可以恶劣之印污损名迹,此责应由刻印家负之。”印人当有“应具备之道德,应充实之学识,应遵守之规律”,他将印人品德与学养,视为立足艺坛,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



敝帚自娱 马衡 1.3×1.4×2.9cm



马衡篆刻宗法秦汉,间涉吴熙载、赵之谦,所作字法谨严、气韵醇厚,古玺印的各类印式在他刀下一一再现,表现出渊雅纯正、质朴自然的古典之美,是典型的学者印风。而马衡对当时风靡于印坛的缶翁及齐白石的作品颇有微辞,西泠两位早期社长的篆刻审美观如此大相径庭,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马衡在《谈刻印》称缶翁刻印“椎凿边缘,以残破为古拙……独怪吴氏之后,作印者十九皆效其体,甚至学校亦以之教授生徒,一若非残破则不古”。他不仅对缶翁的做印法不以为然,对效仿者更为担忧。然而我们站在印学发展史上来观察,缶翁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是远超马衡的。印坛自皖、浙两派兴起,诸多印人已在主动追求自我印风的突破和审美多元化上做努力。吴氏雄浑大气的个性化写意印风,较马氏规矩绳墨,略带拘谨的隐性风格,既符合艺术发展的潮流,在艺术气氛上也远胜之。



篆书十言联 马衡 143x28cmx2 纸本






 西 泠 印 社 社 藏 精 品 展 

— 展览地点 —

郑州美术馆新馆 第七展厅

— 展览时间 —

2020.10.25至2021.02.28

— 主办单位 —

西泠印社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承办单位 —

中国印学博物馆

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

河南印社






文章来源:

西泠印社官网

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的篆刻主张

图文编辑:公共文教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